当然,王蒙崇并不是听过就算完,还得写作业,把大臣讲过的内容重复一遍,然后再写他自己的想法,有没有其他解决办法。
在这种极端的压迫下,王蒙崇飞速的成长着。
但是一味的学,却不实践也是不行的。
这样王蒙崇处理事情的时候只能根据学来的知识照本宣科,不能依据事情情况进行更合理的处理。
所以,袁巧还会时常带着王蒙崇出宫,了解物价,体验一般平民百姓的实际生活。
这天,袁巧正带着王蒙崇在沈相延的庄子上,看佃户劳作。
正是秋种时节,佃户们忙的不可开交,挖地整地播种施肥。
王蒙崇不可思议的指着一个五六岁大的小男孩“他在做什么。”
只见一男孩不停弯下腰,从一个黑漆漆的木桶里抓出一把同样黑漆漆的东西丢尽地里。
“他在帮着施肥,木桶里面装的草木灰,可以帮助作物更好的生长,增加产量。”袁巧解释道。
“那么小的孩子都需要干活啊。”而且他们已经看着小男孩干了好久,即便只是简单的丢灰的动作,但是不停的弯腰起身还是很累的。
“现在的苛捐杂税很重,生产方式效率又不高,所以他们不勤劳一点,连饭都吃不上。”
“朕回去就给他们免税。”王蒙崇被震撼了,他五六岁的时候,还在太后的宠溺下瞎玩,根本想象不到还有人会吃不上饭而饿肚子。
想了想又觉得不对,好像朝廷那些官的俸禄都需要从税收中来,于是连忙改成“朕回去就给他们减税。”
袁巧轻易就听到他心里的想法,欣慰的点点头,他的小皇帝已经在下意识的开始自己思考问题了。
第二天上朝,王蒙崇喊“众卿平身。”然后就迫不及待道“我昨日和顺王在庄子上见农人种地,始觉他们的艰辛,故孤想要给他们减税。古人也云,主政应该轻徭薄赋。”
百官在袁巧的带领下齐声高呼“皇上圣明。”
王蒙崇由衷喜悦自己的提议被认可。
大家当即讨论起应该减免多少为佳,毕竟减税也不是随便减的,还得计算国库开支,不然减税一时爽,结果使得国库里都没银子给百官们发放俸禄,皇上没钱吃饭,那就搞笑了。
最后终于确定,免去后来增加的十多种额外赋税,土地税和商税各降低两层。
圣旨下发,举国欢庆。
这一系列减税,意味着他们可以有余粮过冬,可以不用再卖儿卖女来凑钱上税。
除了减税,袁巧还特设特别创造司,隶属于工部,鼓励大家发明创造。
只要你能创造出更好的工具,无论是提高农业耕种效率还是手工业生产效率,亦或的其他有意义的发明创造,只要证实行之有效,都可以到创造司报备领取奖励,如果能把效率提高一大截,甚至可以给你一个有品阶的荣誉官位。
起初有官员不明白袁巧如此做的意义何在,还在朝堂上大肆反驳。
但袁巧依旧坚持,又有沈相延徐清皇上的支持,这项举措依然被通过。
十几年后,大王朝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制造业生产水平都提高了一大截,大王朝子民生活水平节节攀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