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是如此自信!
而且,不仅如此,二十世纪福克斯的宣传也彰显霸气,以百分之百的信任站在威尔身后表示支持。
从刊登在“洛杉矶时报”的官方通稿就能够窥探到冰山一角了:
“谢谢,下一个。”
这篇报道选择了威尔在首映式接受采访的话语,展现从容不迫的底气,以这样的姿态证明威尔蒸蒸日上的事业曲线,不要说区区一个安森了,即使是莱昂纳多登场,在暑期档票房市场里他也没有怕过任何人。
这句话,由其他人说来,可能就是狂妄自大、目中无人;但由威尔来说,无数次证明自己无数次打破质疑无数次奠定基础的那份底蕴,却具有强大的说服力,瞬间,整个电影市场沸腾起来。
那些对“蜘蛛侠2”或者“我,机器人”根本不感兴趣的观众,那些本来没有打算进入电影院打发时间的观众,那些对电影兴致缺缺的观众,那些喜欢威尔史密斯却不喜欢科幻类型的观众……全部瞩目过来。
热浪,全面引爆。
世界,一片嘈杂,一片喧嚣。
2004年的夏天,因为“蜘蛛侠2”而变得截然不同起来,一切的一切似乎被卷入飓风之中,眼缭乱,应接不暇。
在好莱坞内部,人们有瞩目的焦点,暗潮汹涌;在好莱坞外部,人们也有热议的话题,沸沸扬扬。
甚至于打破好莱坞的界限,不止电影、娱乐、艺术产业投来视线而已,强势出圈,演变为一股浪潮。
万众瞩目的暑期档,居然还在持续刷新历史,将北美盛夏的狂潮推向全新高度,整个行业窸窸窣窣地躁动不已。
按照往年市场规律来看,暑期档的高峰在五月六月已经爆发完毕,从七月到八月应该是渐渐回落的过程;而今年更是如此,因为“蜘蛛侠2”上映前两周的井喷,一鼓作气地将市场能量抽空,可以预见的是,后续市场的票房表现应该会出现大幅度回落——
毕竟,市场容量有限。
但是,意外出现了。
安森和威尔的“新老之争”重新点燃市场热情,这也是新闻媒体以及电影公司不遗余力地推动话题热潮的重要原因,期待着话题强势出圈,进一步挖掘市场潜力,让目标群众之外的观众也纷纷进入电影院。
眼前正在上演的狂潮,让期待值再次攀升。
然后,“我,机器人”登场了。
从首映式开始浩浩荡荡扩散的热浪,却在媒体综评揭晓的刹那坠入冰窖,极与极之间的自由落体杀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,以至于手忙脚乱,这显然是人们没有预料到的情况。
五十九分。
“我,机器人”媒体综评不及格。
在二十世纪福克斯的自信满满面前,在持续刷新高度的狂热之中,苛刻刁钻的影评人迎头给了一桶冷水。
瞬间清醒。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