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牧的诡辩,让众人如吃了苍蝇一样难受。
本想抓他的把柄,以便后续夺取主动权。
万万没有想到,从头到尾人家都准备好了,就等着他们跳出来。
没有办法,谁让李牧是代理两广总督,属于他们的上司。
一句身份来历不明,就把海盗问题给揭了过去。
双方具体谈了什么内容,李牧自己不说出来,他们也没资格逼问。
仅仅只是见过海盗,并不能成为犯罪证据。
哪怕他们抓到了海盗头目,拿到了人家的口供,一样发挥不了作用。
地位差距太过悬殊,别说海盗的口供奈何不了李牧,就算他们这些官员实名举报,也很难发挥作用。
安南入侵在即,两广局势岌岌可危,李牧是最适合收拾烂摊子的。
在这期间,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,朝廷都会假装没看见。
官字两个口,谁的职权大,谁就拥有更大的话语权。
海盗送礼不存在的,那是人家赞助的军饷。
接受捐赠的是提督衙门,代表的是大虞朝廷,不是李牧个人。
“侯爷息怒!”
“接受捐赠自然没有问题。”
“我等过来,主要是接到海商举报,担心海盗对您不利。
现在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,想来是举报者居心不良,意图挑起官场纷争。
侯爷放心,回去我们就严审举报者,把策划这一切的幕后黑手揪出来!”
确定是逆风局,安庆丰急忙出面给事情定性。
以下克上,本就是官场大忌。
如果能够占理还好,倘若连理都丢了,那就是重大政治事件。
让巡按御史冲锋,那是因为御史拥有闻风奏事之权,提出问题可以免责。
后续参战的按察使,同样有监察地方官的职权。
两人都是在职权范围内,向李牧这位上司提出质疑,尚未上升到政治斗争高度。
不过理论上是如此,实际上今天他们还是丢了人。
类似的事情,只能发生一次。
往后再遇到类似事件,再想这么发难就不可能了。
文武之争失利,对安庆丰这个巡抚来说,无疑是重大打击。
众人的无条件支持,那是鉴于大家的文官身份,需要表明政治立场。
不过这种操作只有一次,意识到他这个巡抚无力制衡总督,大家又要重新考虑站队问题。
当年舞阳侯担任总督初期,双方也斗过一次。
因为当时广东尚未完全收复,一应领导班子大都空缺,地方上处于军管状态。
纷争刚刚开始,巡抚就直接被架空。
一直到舞阳侯去了前线,地方权力才回到了巡抚衙门。
可惜安庆丰的运气不好,刚掌控实权没多久,头上又多了一个“婆婆”。
苦心谋划数月,刚迈出第一步,就中了陷阱。
今天之后,肯定有不少地方官,向李牧这个代理总督靠拢。
“安大人言重了!
大家都是为了江山社稷,些许小误会说开了就好。
安南人野心勃勃发起入侵,肯定不会局限于军事上,多半还会在后方挑起矛盾。
广西前线大小战役,发生了数十起,全靠守军用命才挫败了敌人的阴谋。
越是这种时候,我们越要谨慎。
要不了多久,本侯就要去前线主持军务,后方还要仰仗诸位。
接下来的日子里,希望大家眼睛放亮点,别被安南奸细有机可趁!”
李牧面不改色的警告道。
把屎盆子往安南人身上扣,既是在给众人一个台阶下,也是一种无形的警告。
谁是安南奸细,这不是安南人说了算,而是李牧这个代理总督。
后续的配合中,谁不配合工作,谁就是安南奸细。
证据,等灭了安南国,自然就会出现。
明知道是威胁,众人也不得不接下这个台阶。
今天的事情,办的太过粗糙。
想要用一群海盗拿捏一位封疆大吏,着实太过儿戏。
不过这也没有办法,李牧实在是太干净。
除了在衙门外,就是在家中。
偶尔出去巡视军营,也是待在大营中。
想抓他的把柄,那是千难万难。
好不容易发现一个漏洞,肯定要努力抓住。
“谨遵侯爷教诲!”
众人齐声回应道。
甭管心里怎么想,眼下是不得不低头。
一些聪明人,此时已经发现了不对劲。
今天的事情,就好像是故意露出的破绽,在引他们上钩。
李牧能够强势,那是军方的力量,深入到了广东地界上的各个角落。
除了明面上的军队,各级衙门中的吏员,大都是退伍士兵担任。
这些人看似不起眼,实际上却手握实权。
一旦双方对上了,他们的命令,大概率出不了衙门。
看清了局势,反而越发不敢乱动。
什么文武之争,归根结底还不是利益之争。
群体的利益,不等于个人利益。
越是聪明人,越知道为自己谋划。
打不过就加入,既然两广这片地界上,军方力量占据优势,那么加入进去便是。
倘若未来调离到其他岗位,再重回文官阵营也不迟。
在官场上混,只有永恒的利益,没有永恒的阵营。
……
京师。
在一系列的捷报的簇拥下,永宁帝终于过了一个好年。
可惜好日子没持续多久,刚开年局势就发生了变化。
关中叛军遭遇边军打击之后,承受不住压力,主动跳出了包围圈,杀入了山西地界。
涉及到跨省军事调动,需要报朝廷批准才能行动,陕西的围剿大军追到了边界上就止步。
这样的举动,可坑苦山西的同僚。
两省开启了扯皮模式,山西的官员弹劾陕西巡抚渎职,指责陕西方面故意驱赶叛军进入山西。
陕西方面的官员也不甘示弱,一口咬定事先通知了山西方面,让他们帮忙堵住叛军。
声称是山西的同僚渎职,没有及时调兵配合平叛,才让叛军突围出去,引发了后续的灾难。
两省的官司一路打到永宁帝跟前,双方都有各自的理由,孰是孰非已然成了一团乱麻。
“诸位爱卿,山陕两省的纷争,你们怎么看啊?”
永宁帝一脸无奈的问道。
官司打了过来,他这个做皇帝的,也不能装作没看见。
倘若进行追责,那么必有一省的官员,遭到大换血。
吃过这方面亏的永宁帝,在人事任命上,已经变得慎重起来。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