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第462章 钢铁挽歌(1 / 2)重生1990:江城造物主首页

1994年12月26日凌晨5点17分,武汉长江大桥第三号桥墩处飘着冰碴的江面上,汽轮机厂总工程师郑国勤的眼镜反着探照灯冷光。他攥着牛皮纸信封的左手青筋暴起,右耳挂着谢一扬三小时前“赠送“的量子通讯耳机,里面循环播放着经过声纹处理的苏联专家忏悔录音。

“老郑啊,市里文件下来了。“耳机里谢一扬的声音突然切入,盖过伪造的俄语录音,“你那些宝贝图纸已经过时了——就像你儿子在圣彼得堡留学签证,你说是不是?“

郑国勤看着江对岸汽轮机厂方向升起的黑烟,那是工人们在拆卸苏联援建的TK-34重型转子。他摸到工作服内衬缝着的温敏材料样本——三天前从三亚带回的蓝色粉末此刻正渗出冰凉的触感。

上午九点整,扬帆实业会议室暖气开得很足。谢一扬用钢笔敲着《武汉汽轮机厂改制方案》扉页,那里盖着七个鲜红印章,最上方是省国资委特批的“资产重组试点单位“字样。

“各位领导请看。“他点击遥控器,投影幕布显示出经过PS处理的厂区照片:厂房裂缝被修图成“历史风貌“,生锈设备标注着“德国进口“字样。市轻工局副局长频频点头时,没人注意最后一页用极小的字注明“实际价值以评估报告为准“。

财务总监吴天青适时递上文件夹:“根据第三方评估,该厂负债1.2亿,净资产负八千万元。“他特意在“第三方“三个字上加重语气——这份由扬帆控股的诚信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报告中,那批苏联设备被归类为“淘汰废铁“。

“我们愿意承担全部债务。“谢一扬突然提高声调,钢笔尖戳在方案某处。市领导们凑近才看清,那里写着“接收全部487名职工“的承诺。当天下班前,改制批文就送到了汉正街18号扬帆大厦。

深夜的汽轮机厂三号车间,二十台TK-34转子正在被氧割枪分解。这些冷战时期苏联秘密援助的精密设备,此刻在谢一扬请来的广东废品商眼里只是按吨计价的金属块。

“慢着!“技术科长张建军突然冲进来,手里举着泛黄的俄文手册,“这上面明明写着——“

“写着什么?“谢一扬从阴影里走出来,身后跟着两个穿白大褂的“工程师“。他抽走手册随手扔进切割火花里,“张科长,你女儿在武大物理系跟的那个863项目...最近是不是缺经费?“

当手册化作灰烬时,没人注意到谢一扬悄悄捡起一块切割下来的金属屑。在特殊灯光下,这块看似普通的合金表面浮现出与三亚温敏材料相同的量子点图案。

郑国勤的遗体被发现时,法医注意到他右手紧握成拳。法医掰开后,掌心是用血画的三峡大坝简笔画——与之前沉船芯片上的图案完全一致。